话剧《凤凰》进京展演:抒写浙商精神
“凤凰山下凤凰江,凤凰台上绣花娘,千针万线绣凤凰……”韵味悠长的《凤凰谣》在演员中传唱,继而回荡在观众心里;从上辈传下来的“凤凰绣”反复出现、贯穿全剧,它与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舞台正中央多媒体播放的火中凤凰迎面向观众飞来,昭示着不断前行的浙商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
5月14日至15日,由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原创话剧大戏《凤凰》在北京参加由国家话剧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赢得满堂喝彩。5月15日上午,国内戏剧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就话剧《凤凰》进行研讨,真知灼见充分涌流。倾听带来收获,建议带来触动,浙话将力争使《凤凰》从“高原”飞向“高峰”。
触碰历史的真实质感
话剧《凤凰》是由浙江省文化厅牵头、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承担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这是浙江省为了落实习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各省戏剧工作者皆在创作反映当地商人的作品,山西有《立秋》、安徽有《徽商传奇》,我们也不能缺位。我们要用话剧艺术的手法,准确生动地表现百年浙商风起云涌的画卷。”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说。
浙商是闻名海内外的经济符号。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中国民族现代工业的兴起,浙江商人也成为最早参与上海开发的商帮。新中国近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中,浙商更是勇立潮头。为帮助创作者准确深刻、全面独到地理解和把握浙商故事背后深层的规律和特点,浙江省文化厅于2014年5月主持召开了浙商题材话剧策划座谈会,邀请经济学家、浙商问题研究专家等进行座谈,对剧本的创作方向、艺术形象塑造进行了多次探讨。
话剧《凤凰》主创团队是以现实题材、主旋律见长的赫赫有名的“八一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著名编剧李宝群、王宏、肖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宫晓东执导。主创团队一边创作,一边下基层采风,吃透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主创都是北方人,我们只有贴近浙江人民的生活,才能鲜活地反映浙商精神,体现浙江地域特色。”王宏说。
为实地感受浙江风土人情,主创团队多次到杭州、嘉兴、金华、温州等地采访,在一次次与浙江著名企业家、浙商研究专家、经济学家等的访谈、交流、讨论中,浙商的典型人物形象逐渐在主创人员的心中生长着,成熟起来,最后破茧而出。在案头准备过程中,主创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拂开历史的面纱,力求在史诗结构、诗意表达中,触碰历史的真实质感。
恢弘史诗的诗化叙述
话剧《凤凰》以凤凰集团面临生死关头为引子来展开故事。一直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女儿江花赶回江城,母亲秀秀的突然离世让江花痛楚万分,她三问三叹,面对含辛茹苦的养父,面对多年来看似铁血冷面的生身父亲,江花逼问过去30年间所发生的一幕幕。于是,一个女人30年命运的起落沉浮,一代人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纷纭往事,众人物间的恩怨情仇,人生的各样选择,都逐一展开……
在谈到该如何创作浙商题材的作品时,浙话董事长、总经理王文龙坦言实在是难上加难:“《立秋》、《徽商传奇》等都是讲过去的,可是我们想创作表现当下的作品。浙商是一个群体,光写其中某个榜样,其实并不能代表浙商群体。所以剧本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原型,而是取其浙商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我把《凤凰》演出的风格定位为诗化叙述体,叙述将从头至尾,叙述故事发展,叙述情境演化,叙述人物关系形成的历史……用叙述的方式展示丰富的世界,用叙述代替导演。”宫晓东说,面对这样的主旋律,千万不要以不变应万变。展现浙商最重要的路径,就是展现时代变化中人的变化。
李宝群认为,用思辨性的叙述体形式来塑造一群草根艰难创业的故事,所有人物都担当了一定的叙述功能,这在中国特别是反映当下的话剧舞台上是没有的,浙话的这种探索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开拓性。
“《凤凰》堪称一部浙商成长的历史缩写,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微显局,多次、多处引发联想,获得共鸣。全剧时尚感强,开场与结尾处全体人员到场的响应,多人围成大小圈的跑动感,其象征意义明快,红与白撞色醒目,起承转合,张弛有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浙江传媒学院老师朱力如是说。
“浙话新势力”的强势崛起
隐忍善良的秀秀、传奇的阿发、憨厚的德旺、锐气的江花……迥异的个性碰撞、不同的三观对峙,让整部戏充满了张力。《凤凰》开演之初,演员们就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观演契约:我们是在表演,是用这些假定性的事物来追求艺术的真实。同时,演员在表演上采用了很多无实物表演,比如开场时全体演员的小提琴演奏、切换时的二胡演奏等,有人演鸭,有人演狗,甚至演一片小小的鸡毛。
值得关注的是,剧中演员清一色地采用了“浙话新势力”。其中,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吉京京扮演芦阿发,金狮表演奖、学院奖获得者魏鹏扮演德旺。
吉京京感慨:“他让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代浙商不同凡响、传奇的一生。”秀秀的扮演者,金狮表演奖、学院奖获得者高伟伟此前专门到中国国家话剧院,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戏剧台词人才培养”培训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她在谈及塑造秀秀这个人物时表示:“这是一个经历喜悦、煎熬的创作过程,我一直在找寻和角色相通的生活、情感体验。”
吉京京、高伟伟的一番话,也代表了所有参演的“浙话新势力”的心声。这群“80后”“90后”演员,平均年龄不满25岁,年轻是他们鲜明的标签。经历了各种名导和各种舞台的淬炼,他们日渐成熟,成为不可阻挡的“浙话新势力”。新,是指他们的创新;新,是指他们创演剧目的新颖;新,也是指他们所代表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如今,“浙话新势力”以奔放的热情、执着的信仰、精湛的演技、职业的操守,随着《凤凰》一起高飞,也撑起了浙江本土话剧新一代的大旗。
精神家园的守望共筑
浙话用兼具生活化、史诗化、哲思化的现代舞台风格,打造出的这部有温度、有筋骨、有思想、有品质、有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受到好评无数。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黄先钢说:“阿发身上有浙商的精神本质的东西。叙述体很好,没有这个叙述体,30年的容量没法表现,叙述和表演呈现、现实和历史的空间转换很舒服。”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冯俐认为,这是一台有意思的戏。“用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35年的深情作为线索,写出了30多年来的当代浙商,颇具春秋笔法。”冯俐说,“《凤凰》是导演宫晓东‘玩’得很痛快也‘玩’得很彻底的作品。舞台上,包括3位主角在内的30多位浙话演员,很好地完成了导演带领下的独特表演风格,这其实很难。这台戏可看作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另类样式的表达。”
通过《凤凰》,更多人看到了浙话在舞台艺术领域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知名表演艺术家、甘肃省话剧院院长朱衡认为,今天的浙话就是凤凰,满面春风。这个戏不仅是在写浙商,也是在写改革开放的阵痛和思考。
《凤凰》自创作伊始就备受关注,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创作项目,入选浙江省第十批文化精品扶持工程,更是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该剧自2015年10月首演以来,在浙江省内巡回演出,并参加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40余场,票房收入达120余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浙江日报》这样报道:“浙话如凤凰一样向火而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型升级,开启凤凰涅槃新征程。”
据王文龙介绍,浙话今年的另一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谁主沉浮》巡演也将于近期启动。在建党95周年之际,剧组将沿着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地方以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革命区域进行全国巡演,让全国的党员、干部、群众能够欣赏到这部优秀作品,重温一次党的历史,以特殊的形式上一次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