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深度专题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

深度专题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2 浏览量:862

长三角城市群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共有41个城市,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3亿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纵览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苏锡常、南京、宁波和合肥为重点的“雁阵”空间形态,城市间发展并不平衡。通过对长三角41个地级市经济、人口、产业、交通、教育和医疗六大维度的研究分析,对41个城市进行量化评分排名,以便于我们深入了解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格局。

一、 经济、人口和产业发展分析

1、 经济发展分析

2021年,全国GDP达114.4万亿元,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城市GDP总量为27.7万亿,占全国GDP的24.2%。全国GDP破万亿元的城市共计24个,长三角地区有8个(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占比33%,41城GDP均值6751亿元,其中上海GDP以43215亿元远高于其他城市,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6城高于平均值,浙江有杭州、宁波、温州、绍兴4城高于平均值,安徽只有合肥高于平均值。三省中江苏13城GDP均值达9010亿元,经济实力较强;浙江省11城GDP均值为6683亿元;安徽省16城GDP均值为2684亿元,与江苏省、浙江省差距较大。目前长三角41城GDP总量除了南京、杭州和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外,整体呈现以上海为中心,向外部圈层递减局面,其中徐州因为处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汇枢纽和内部资源优势,在苏北区域中发展较为强盛。



根据2020年数据,长三角城市群41城市市区GDP首位度占比均值为50%,其中上海主城8区GDP首位度达66%(浦东新区远郊GDP难以拆分,GDP全部算作主城区);江苏13城市区GDP首位度均值最高,达53%,安徽16城均值为51%,浙江11城均值为46%,各城市下属县级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县域经济强盛。

单城市来看,江苏省中常州、淮安、扬州、连云港、南京、无锡、南通和徐州8城市区GDP首位度高于50%,苏州因下属县级市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临近上海和长江水运枢纽,经济发展水平较强,分散主城首位度,宿迁因市区人口较少,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区GDP首位度只有37%;浙江省中杭州、舟山、宁波、绍兴、湖州5城GDP首位度高于50%,金华因下属义乌、东阳、永康等乡镇经济发展较好,市区GDP首位度低为19%;安徽16城中铜陵、芜湖、合肥、黄山、淮南、马鞍山、淮北、池州、蚌埠9城GDP首位度高于50%。安徽省市区GDP首位度高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


*备注:1、数据来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2、因2021年市区GDP缺失较多,市区经济首位度以2020年市区GDP/全市GDP数据,上海市区GDP采用静安、徐汇、黄浦、杨浦、普陀、长宁、虹口、浦东新区8区;南京市区GDP采用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6区;

2、 人口发展水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常住人口共计2.35亿人,占全全国16.7%,分省份来看,江苏省13城常住人口均值为652万人/城,浙江11城均值为526万人/城,安徽均值为344万人/城。第七次人口普查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新增1961万人,其中浙江增加1014万人,江苏增加609万人,上海新增185万人,安徽流入增长153万人。

单城市来看,七普常住人口中,上海达2487万人,为41城中人口最多。江苏省苏州、南京人口破千万;苏州、南京、无锡常住新增人口比六普多229、185、131万人,人口吸引力强盛;浙江只有杭州人口破千万,温州和宁波人口分别为957万人和940万人,接近千万人大关;七普相比六普人口,杭州、宁波、金华人口净增长分别为324、180、169万人,全省无人口净流出减少城市。安徽省合肥人口达937万人,合肥和芜湖人口净增长分别为367、138万人,六安和安庆人口净流出达122和115万人,主要受合肥虹吸效应,常住人口流失较多。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长三角城市群41城市市区人口首位度占比均值为47%,其中上海主城8区人口首位度为50%(浦东新区远郊人口难以拆分,全部作为主城区);江苏13城市区人口首位度均值最高,达53%,浙江11城均值为44%,安徽16城均值为41%。

单城市来看,江苏省中常州、镇江、淮安、南通、无锡、扬州、苏州7城市区常住人口首位度高于50%,常州因下辖只有一个溧阳县级市,人口首位度高达85%;南京主城采用核心6区数据,因远郊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人口较多,分散主城人口首位度占比,因此首位度为47%;宿迁因下属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人口较多,市区人口首位度只有33%。浙江省中杭州、舟山、绍兴、宁波4城人口首位度高于50%,金华因下辖义乌、东阳、永康乡镇经济发展较好,嘉兴因桐乡、海宁等下辖县级市/县人口聚集较多,市区人口首位度分别只有21%和27%;安徽16城中芜湖、铜陵、合肥、淮南4城人口首位度高于50%,安庆和滁州因市区产业较为薄弱,人口吸引力较弱,市区人口首位度分别只有19%和20%。


*备注:1、数据来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上海市区GDP采用静安、徐汇、黄浦、杨浦、普陀、长宁、虹口、浦东新区8区;南京市区GDP采用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6区;

3、 产业格局现状

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万亿元,11.20万亿元、15.24万亿元,合计比例为3.7%:40.8%:55.5%。全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7.7%:37.8%:54.8%。相对全国三大产业,长三角城市群第二大产业区域内占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分省份来看,上海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为0.2%:26.5%:73.3%,江苏省为4.4%∶43.1%∶52.5%,浙江省为3.3%∶40.9%∶55.8%,安徽省为8.2%:40.5%:51.3%,其中第二产业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从第二产业来看,上海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制造业整体向其他城市转移,工业主要依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六大重点工业行业。江苏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二产业主要依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及医药制造业六个产业,目前产业承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仪器仪表制造、医药制造等产业,同时也承接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印刷行业等,对外产业转移主要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皮毛制品制造等。浙江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在装备制造、石化、金属冶炼、纺织服装以及汽车制造业五大产业的规模较大,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也较为明显,如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酒和茶饮制造等近些年外迁较为明显。安徽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个别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在安徽布局,如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主要在合肥)、医药制造(主要在合肥、亳州)等,目前仅食品加工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浙江沪差距较小,其他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单城市来看,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50%,泰州、镇江、南通、无锡、扬州、苏州、常州7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45%。南京和苏州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南京的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为四大支柱产业,苏州目前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和化工。

浙江省中杭州、丽水、金华、温州、衢州、台州6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50%,嘉兴、湖州、宁波、绍兴4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45%;杭州因数字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旅游休闲、健康、高端装备、时尚产业为该市“1+6”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嘉兴因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发展规模较大,因此第二产业占比较多。

安徽省中合肥、黄山、蚌埠、亳州、淮北5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50%,铜陵、马鞍山、滁州、宣城、芜湖、池州6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45%;合肥作为安徽产业水平发展最好的城市,目前以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农产品加工为六大主导产业,不断提高生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备注:1、数据来源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2、因2021年各城市三大产业增加值缺失较多,因此采用2020年数据;3、连云港、泰州、马鞍山、阜阳因2020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未公布,故采用2019年数据;

长三角城市群41城市2020年R&D经费支出占比GDP比重均值为3.0%,全国的占比为2.4%,长三角整体在科研创新投入上要高于全国水平。其中上海主城8区人口首位度为4.1%;江苏省为2.9%,浙江省为2.8%,安徽省为2.3%。

上海R&D经费支出中,按活动类型来看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超8成,从经费来源来看,企业资金超6成,市场研发创新活力较强。

江苏省在科技创新研发上整体呈现南北分化,其中苏南区域的苏州、南京、常州、无锡R&D经费支出占比GDP超3%,苏北连云港、盐城、宿迁、徐州、淮安5城R&D经费支出占比GDP都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

浙江省在科技创新研发上呈现南北分化,整体为浙北高、浙南低的局面,其中杭州、嘉兴和湖州R&D经费支出占比GDP超3%,并且三城处于G60科创走廊上,丽水、衢州、舟山因产业多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R&D经费支出较少。

安徽省围绕合肥和长江水运枢纽,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较大,其余城市因处于工业发展中期,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较少。其中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R&D经费支出占比GDP超3%,16城中宿州、亳州、阜阳等10个城市低于2%,。


*备注:数据来源于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二、 交通发展水平分析

1、 城市对外交通

2020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6.1万公里,长三角城市群总里程为1.57万公里,占比9.7%。其中上海为845公里,江苏为4926公里,浙江为5097公里,安徽为4799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从密度来看,上海为13.3公里/百平方公里,江苏为4.6公里/百平方公里,浙江为4.8公里/百平方公里,安徽为3.4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排序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单城市来看,江苏省13城开通高速公路里程均值378公里/城,其中苏州、南京、南通分别达到614公里、538公里和487公里;

浙江省11城开通高速公路里程均值463公里/城,其中杭州达到801公里,与上海接近,宁波、温州、绍兴和台州里程在500-600公里之间,舟山因城市陆地面积较小且多山地,高速建设只开通了70公里。

安徽省16城开通高速公里里程均值300公里/城,高速公里规模相对较少,主要沿着南京-合肥-武汉和南京-郑州两个方向带的城市建设的高速公里较多,其中滁州因处于南京和合肥都市圈衔接带,全域面积较大,山地较少,开通的高速公里较多,对外通达度高,其他较多的为安庆、六安、宿州、亳州等城市。



*备注:数据来源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城市统计年鉴数据;2、因2021年数据缺失较多,故统一采用2020年数据,其中金华2020年数据缺失,采用2019年数据;

2、 城市内部交通

2020年长三角已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12个,全国有44个城市,占比27%;长三角开通运营轨道交通2168公里,在建1635公里,全国运营里程7597公里,在建5094公里,长三角运营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全国占比分别为29%和32%。其中上海市开通719公里,在建172公里,目前在建主要为外环郊区线路;江苏省开通829公里,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徐州、连云港、常州和淮安7座城市已经有轨道交通在运营,南京以394公里占据4成以上;在建轨交746公里,南京和苏州在建轨交为200公里左右,南通为未来新增的有轨交城市;

浙江省已开通运营508公里轨交,主要有杭州、宁波和温州3城,其中杭州已经运营305公里,目前在建211公里;目前在建轨交608公里,还未运营轨交的城市较多,有金华、绍兴、台州、湖州、嘉兴5个城市;还未有轨道交通建设的只有衢州、丽水和舟山三个人口较少的城市。

安徽省只有合肥已开通运营112公里轨交,目前在建280公里,为合肥、芜湖和滁州,滁州和马鞍山主要因南京都市圈发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其他城市目前还未有在建轨交,并且其他城市主城人口都少于300万人,未来暂无申报轨交建设的机会。


*备注:数据来源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城市统计年鉴数据;2、因2021年数据缺失较多,故统一采用2020年数据,与2021年1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截止2020年12月31日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数据有少许差异;

3、 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交通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包含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



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



三、 生活配套分析

1、 基础教育资源

长三角城市群小学共计15597所,全国157979所,占全国的10%。其中上海有684所,江苏有4144所,浙江有3305所,安徽有7464所,数量对比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从小学人均配比来看(人均配比采用0-14岁人群,因适龄小学人口多集中在此年龄段),上海有2.8所/万人,江苏有3.2所/千人,浙江有3.8所/千人,安徽有6.4所/千人,人均数量对比为安徽>浙江>江苏>上海,而全国为6.2所/千人。

小学适龄人口中,全国0-14岁人口占比18.0%,上海地区为9.8%,江苏为15.2%,浙江为13.5%,安徽为19.2%,0-14岁人口占比整体呈现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主要因为经济越发达地区,近10年生育率不断下降,另外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徽地区,0-14岁留守人口更多所致。

分省份来看,江苏省小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徐州、连云港、苏州,学校人均配比较多的为徐州、连云港、南通、扬州、常州。

浙江省小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温州、杭州、宁波,学校人均配比较多的为衢州、绍兴、丽水、舟山、温州。

安徽省小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阜阳、亳州、宿州,学校人均配比较多的为铜陵、安庆、亳州、池州、蚌埠。

综合分析发现,在小学数量上人口规模整体呈现正相关,安徽区域并没有因为经济相对江苏、浙江落后,而出现小学建设明显不足的局面。


*备注:数据来源于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长三角城市群中学数量(因较多学校是初中与高中一体化教学,因此此处将初中与高中合计计算)共计9590所,全国67366所,占全国的14.2%。其中上海有850所,江苏有2843所,浙江有2390所,安徽有3507所,数量对比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

分省份来看,江苏省中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徐州、苏州、盐城;浙江省中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温州、杭州、宁波;安徽省中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阜阳、六安、合肥。

综合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中学资源数量整体与人口发展呈现正相关,人口规模发展相对较强的城市中学数量整体较多。



*备注:数据来源于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2、 医疗配套资源

长三角城市群医院数量共计5218家,全国35394家医院,占全国的14.7%。其中上海有405个,江苏有1996个,浙江有1429个,安徽有1388个,数量对比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从医院数量人均配比来看,上海每十万人拥有1.63个医院,江苏人均配比2.36个/十万人,浙江有2.21个/十万人,安徽有2.27个/十万人,人均医院数量对比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而全国为2.51个/十万人。

从医院床位数来看,长三角医院床位数共计129.1万张,全国拥有713.1万张床位,占全国18.1%。其中上海有14.4万张,江苏有42.2万张,浙江有31.8万张,安徽有40.8万张,数量对比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从医院床位数人均配比来看,上海每一万人拥有58个床位数,江苏人均配比50张/万人,浙江有49张/万人,安徽有67张/万人,人均医院数量对比为安徽>上海>江苏>浙江,而全国为51张/万人。

从医院和床位数量对比看来,长三角因为人口密度较大,医院人均数量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床位数量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近十年常住人口快速流入的影响,很多城市在新区建设中最先建设的是道路交通、产业园和住房,医疗资源明显滞后,老城区因为用地紧张,新建医院速度相对较慢,为了缓解医院数量不足的问题,只能在原有医院增加床位个数,因此长三角与全国会呈现出经济与医疗医院数量不匹配的局面,但床位数量增速更快,更为集中,所以就医便捷度不够,每家医院接待量就更为紧张。

分省份来看,上海人均医院数量相对紧缺,但人均床位数相对较好,因上海在2000-2010年间,人口流入速度明显快于医院建设速度,虽然近十年医院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人口流入依旧较多,因此人均配比依旧偏低。

江苏省南京、宿迁、苏州医院数量位列全省前三,人均配比最高的为宿迁、南通、南京,医院数量与经济发展未呈现正相关,从人均床位数来看宿迁、南京、无锡、南通、苏州位列前五,因江苏省近十年人口流入量最大,城市建设扩容块,医院建设速度滞后,但经济强市已经在床位数上逐渐弥补医院数量不足的局面。

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医院数量位列全省前三,人均配比最高的为衢州、舟山、杭州、丽水、湖州,可见浙江省与江苏发展路径相似,明显呈现出人口高流入城市,医院建设速度滞后的局面,从床位数来看杭州、衢州、舟山、丽水、湖州人均配比居于前列,可以看出杭州因为是省会城市,医疗配套发展速度与人口聚集速度匹配,目前处于中游的乡镇经济人口强市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如金华、绍兴、温州,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大量流入,但医疗配套相对较为紧缺。


安徽省合肥、阜阳、宿州医院数量位列全省前三,医院数量人均配比高的为淮北、蚌埠、马鞍山、池州、淮南,人均床位配比较高的城市为蚌埠、铜陵、黄山、芜湖、合肥,安徽省整体发展落后于江苏和浙江,近十年省内合肥、芜湖在快速发展经济人口的同时相对可兼顾医疗配套的发展,其他城市,一些因人口净流出,还有因医疗配套滞后于经济发展,所以人均医院数量和人均床位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未形成规律性相关性。




*备注:数据来源于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备注:数据来源于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四、 发展水平综合评分


通过对经济、人口、产业、交通、教育和医疗六大维度14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将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名,从评分结果看,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位居长三角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前五名,以上5个城市全为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中各都市圈核心城市。排名前20名城市中除上海外,江苏有8个城市,浙江有8个,安徽有3个。江苏城市整体经济、人口优势显著,浙江城市除了人口流入显著之外,交通建设突出,安徽整体落后于江苏、浙江,但在合肥都市圈和地处长江城市沿岸的城市在经济和人口上也有发展亮点。






*备注:以上评分结合了全市GDP、市区GDP首位度、全市常住人口、市区常住人口首位度、全市7普常住人口增量、第二三产业占比、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速公路里程、轨交运营里程、轨交在建里程、小学数量、中学数量、医院数量和医院床位数量,共计14个指标,根据不同权重系数综合评分。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大型城市群的主要代表之一,以上海为龙头,发挥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合肥都市圈,依托于现在41城的综合发展格局,协同合作,错位竞争,打破区域、城乡界限,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